8月25日 – 8月27日
多倫多湖濱中心

希望講堂

策展團隊的話

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在東西方相遇以後,世界產生了什麼樣的劇變?大量的交流與移動,對於人類的自我與價值觀來說,又造成了多少的影響?而這些衝擊又如何反映在人們的生活與社會,層層累積並演變至今?

今年台灣文化節,我們回頭檢視歷史的重要性,並且關注那些被遺忘的事實。從故宮的定位、日治時期的南洋台灣人、以台灣島為中心的史觀、原住民母文化的找回等,探討遷徙、戰爭和衝突對於文化和種族的影響,並反思如何透過研究紀錄、對話交流和藝術創新,讓這些值得思考的議題再次浮現。

我們著眼於社會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討論身分認同的追尋,以及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從過往的民俗看待現今兩性平權,從台灣工藝的技術轉而思考與社會美學的關聯,從台灣視角創造故宮與當代的連結,從電子流行音樂帶動原民文化的復興,這些都是不同的切入觀點。

我們在意當今社會的狀態,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及國際對話。從工藝與自然環境及社區參與之間的結合,傳統原民與當代流行文化的碰撞,文學中不同文化與時代的女性角色差異等,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文化元素如何創新並與世界相互連結。

一系列的希望對話,將為您帶來全新的視角和觀察,並促使我們思考和對話!

節目介紹

故宮文化的新視角:跨越國界的共享與創新

從「看得見」的女鬼談台灣女性

堆疊中的台灣島史

沒有人是局外人

加拿大與台灣:現代建築與城市景觀的殖民文化脈絡

遇見Irwin Oostindie:在加拿大成為荷蘭人

國樂在台灣

時間表可能會發生變化

林正儀

故宮文化的新視角:跨越國界的共享與創新

提到位於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你的第一個印象是什麼呢?作為一個收藏悠久歷史文化瑰寶的院所,如何打破長久以來背負的框架,與當代連結並吸引年輕人關注?故宮又如何在台灣生根,同時跨越地域的限制,與世界對話?

故宮作為一個曾被封閉式治理的文化寶藏,現正邁向公共性與文化平權的嶄新政策。透過國際共享與創新,故宮正展現著它在當代社會的活力;與此同時,故宮更逐步融合台灣在地元素,形成獨特的台灣故宮風格。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索的議題,它彰顯了故宮在台灣的在地化過程,透過促進社區參與,打造一個以台灣為中心的文化共享平台,讓更多人能夠從故宮的豐富文化資源中受益。

藉由將藝術、手工藝和歷史故事傳承給後代,故宮將台灣的文化傳承得更加深遠。近年來,故宮亦運用創新的數位科技,將傳統文化注入現代元素,創造出具有時代感和吸引力的文化體驗,經營一個讓年輕人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空間,更進一步成為文化傳承的推動者。

故宮前院長林正儀於任職期間,提出「公共化」政策理念,加強故宮與國際及在地文化的新連結,致力於創造故宮的新價值。林前院長將親自與加拿大分享,故宮如何轉型成為開放、包容、創新的新型態,讓我們一同揭開故宮新面紗,見證這個古老寶庫與現代世界的奇妙交會。

了解更多

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秘書、奇美博物館營運總監等職,林正儀前院長擁有新聞、文學、文化資產的學歷背景。從事台灣文化藝術工作超過30年,長年擔任公部門藝文場館重要職位,對於單位如何因應台灣時勢的變化,調整營運管理方向,以及與國際對話交流,具有豐富的經驗。

以建構台灣文化主體性及藝術教育推廣為職志,其推動事務包含:展開台灣歷史文化的研究、蒐藏、展覽與教育工作;推動以台灣美術為主體性的研究及教育推廣;臺灣在地工藝現代化與國際化運動,奠立台灣工藝美術的國際地位;提出「故宮公共化」政策理念,加強與國際及在地文化新連結等。

八月二十六日

Lakeside Terrace

4:30 PM - 6:00 PM

游淑珺

從「看得見」的女鬼談台灣女性

你怕鬼嗎?為什麼女鬼比其他陰魂更令人背脊發涼?

神鬼傳說總是迷人,無法觸及卻又異常真實的神秘感受使人敬之畏之。在神、鬼、人三界範疇中,人們自然地與前兩者保持安全距離。人死為鬼,兩性皆然,但最令人害怕的卻總是女鬼。事實上,她們是死了以後才終於擁有權力,才終於「看得見」。

人描繪自畫像時,都需要一面鏡子洞見自己;那台灣人試著勾勒福爾摩沙的自畫像時,要以什麼為鏡呢?民間傳說反映社會百態,或許可以作為我們的一面明鏡。在台灣,女鬼之強大甚至能夠翻轉位階,挑戰神明。這群擁有同樣命運的女性:生前,悲慘受虐;成鬼,復仇伸冤。從女孩、少女到婦人,游淑珺教授將解析不同女鬼的社會意義,並帶領觀眾自女鬼身世窺見傳統禮教的無形束縛,與她們象徵的反叛力量。

小心!女鬼就在你身邊!

了解更多

游淑珺教授專長於民俗信仰、當代小說、性別研究。她長年從事台灣民俗信仰與節慶文化的調查,親力親為參與多個重大慶典的傳承行動,其中包含她的家鄉基隆每年農曆七月的「雞籠中元祭」,這是台灣現存最具獨特性的鬼月祭儀之一。

作為一名女性研究者,她發現性別平權的最大阻力在於民間慣習的強大制約性,而這在傳統民俗中表露無遺。過去,民俗信仰的傳承工作多侷限於男性,女人有時甚至被排除於儀式之外。游淑珺點出問題、期許創造改變。她解析俗語、民間傳說中的女性形象,挖掘背後隱含的社會意涵,也檢視當代民俗活動猶存的性別歧視,試圖產生鬆動。

八月二十七日

The Lookout

4:30PM - 6:00 PM

鍾淑敏

堆疊中的台灣島史

人類的遷徙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條件?
是為了逃避政治迫害、種族歧視、宗教迫害或社會不公等困境?
還是為了追尋心中所嚮往的幸福與機會?
鍾淑敏老師的著作《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填補了臺灣過去被遺忘的移民歷史,尤其是探討了日治時期臺灣人遷移到南洋的故事。作為曹永和院士的學生,鍾老師受到他的影響,致力於探索並完整呈現這段歷史。

「吉野移民村」是鍾老師的童年回憶,也是臺灣總督府在臺灣建立的第一個官營移民村。由於自身經驗,鍾老師關心移民活動。殖民政府以土地為誘因,吸引了日本農村青年前來開墾;而殖民統治優遇本國人的作法,提供日本人尋求更優渥生活的機會,也引發與臺灣人的文化衝突與社會矛盾。不甘於在臺灣當殖民地二等公民的臺灣人,也指向南洋,尋找新天地。

鍾老師透過多年的探訪和口述記錄,重建二戰期間戰俘營作為被迫遷徙場所的歷史,展現了戰爭和衝突對人類遷徙的影響。戰俘們所面臨的困境和遷徙經驗提醒我們,人類遷徙受到自主意願和外在影響、政治力量的雙重制約。遷徙超越個人或群體的行動,涉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層面的關連。通過研究歷史遷徙的故事,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人類的移動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了解更多

鍾淑敏,臺灣花蓮人,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2021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鍾博士研究主題包括殖民政策、戰爭與犯罪、臺灣人海外活動史等,代表作《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綜述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人在南洋活動的著作,從日本帝國南進與西方各帝國殖民統治的大背景,探討處身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競爭與衝突中,又深陷中、日兩國歷史糾葛的臺灣人,如何在今日東南亞各地發展的歷史。

在現今政府大舉推動南向政策時,鍾博士的研究也具有相當時代意義。

八月二十六日

Lakeside Terrace

1:30 PM - 3:00 PM

汝妮

沒有人是局外人: 汝妮的故事

「為什麼電音不能融入原住民音樂?」族人這個問題在汝妮的腦海中迴盪著。

於是,汝妮開始嘗試以電子音樂的基調為背景,邀請族裡的耆老用傳統古調詮釋曲子的情境,這成為她人生中第一首意義非凡的單曲。然而,作為一位原住民,她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被隱形的歧視,但她的血液中流淌著七腳川社人的堅韌個性,她不願忘記自己的驕傲和獨特性。甚至在身上刺上「七腳川」的字樣,時刻提醒自己是誰,來自何方?

在阿美族的傳統古調中,有一首名為「歡送歌」的歌謠,講述了日治時期族人送別被徵召到南洋參戰的青年,充滿悲傷與離別情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年輕人服兵役的心境與當時不同,但仍希望年輕一代不忘前人所經歷的故事。因此,她運用流行音樂元素來述說這段悠久的歷史記憶,呼應著被忽視的加拿大原住民在北美基礎建設與戰爭歷史中的存在。

DJ汝妮努力在當代的潮流中尋找將傳統與現代文化連結的新途徑。她走向世界各地,充滿好奇心地探索與學習,與各種不同文化產生精彩的碰撞和深入的交流。她相信這個過程將帶來令人振奮的新發現和獨特的創意,並為傳統和現代的文化帶來更豐富的交融。她期待著將這些豐富的經驗和啟發帶回舞台,以煥發活力和創造力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她獨特的音樂故事。

了解更多

DJ Dungi Sapor 從小就在花蓮阿美族七腳川社光榮部落長大,就學時因原民身份曾受到同儕歧視與排擠,但並未擊滅她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甚至進入財經法律系學習並擔任國會助理,期許能為族人及部落盡一己之力。她以重新詮釋和創新現代音樂的方式,將原住民文化融入當代音樂中,打破了對原住民音樂的刻板印象,同時她也喜於欣賞世界原住民族的傳統聲音,更是嘗試將加拿大原住民手鼓聲融進全新創作中並於活動中首次曝光。

八月二十六日

The Lookout

3:00 PM - 4:00 PM

謝樹榮, 安大略省執業建築師

加拿大與台灣:現代建築與城市景觀的殖民文化脈絡

台灣和加拿大同為二戰後由日本、中國,以及由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身份,轉變成為現代化獨立國家。

城市及建築是代表社會文化和政府制度的實體表徵和延伸。城市及建築空間的秩序、規律,及宜居性的條件,除了源於住民大眾的美感外,更在於其以承襲的法律規範、政治制度,以及立國根據的憲法,確認保障人民居住安全、福利和衛生的標準。

比較兩國間影響建築和城市發展過程的不同脈絡及現象,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加拿大與台灣的現代建築和城市景觀,與殖民文化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呢?建築師謝樹榮將親自和大家分享,隱藏於其中的故事!

了解更多

謝樹榮從台灣移民到加拿大後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建築碩士學位,並經營自己的公司近 40 年。 作為台灣社區的活躍成員,謝樹榮多年來支持許多倡議和社區項目。現為安大略省建築師協會和加拿大皇家建築學院的會員,目前為安大略省註冊執業建築師。

八月二十七日

The Lookout

2:30 PM - 4:00 PM

Irwin Oostindie

遇見Irwin Oostindie:在加拿大成為荷蘭人

快來觀看這場充滿故事、理論和圖像的精彩演講吧!以 Irwin 自己的荷蘭家庭故事為線索,將各大洲和幾個世紀的歷史連結起來。

隨著最近荷蘭國王於 2023 年 7 月 1 日就奴隸制道歉,荷蘭民眾也正努力追趕加拿大在和解方面的努力,但誰又能指導誰呢?我們探討著如何講述我們的移民故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是如何被呈現與否認的;以及加拿大和荷蘭在國家記憶的建構上有何共同點。

加入 Irwin 和台灣文化節,共同聆聽他的故事、回顧荷蘭人的歷史,並與在場觀眾分享自身經驗,思考這些複雜的難題。

了解更多

Irwin Oostindie 是一位溫哥華的大眾學者,他以跨學科的方法來實現對公共政策、傳播學以及城市研究的去殖民化。作為一位荷蘭移民和父親,三十年來他帶領了許多本地和國際的媒體、藝術和社會正義計畫,其中包含新聞工作、公共空間和藝術節慶。他曾為原住民、市政機構和社區工作,始終尋求跨文化的解決方案來應對複雜的問題。1989年至1995年期間,他主責加拿大亞太研究青年網絡(Canadian Youth Network for Asia Pacific Studies, CYNAPS),將東亞及加拿大青年聯繫起來,促進跨文化交流。

Irwin 是西門菲莎大學人文學院的研究員,並以研究和解場面與對特定地區進行補救的必要性獲得傳播學碩士學位。他還在研究城市原住民治理與地理上獲得城市研究的研究生文憑(Graduate Diploma),以及因研究西方與朝鮮關係而獲得的媒體藝術研究生證書(Post-Graduate Certificate)。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師,他的公司 Voor Urban Labs 將公共政策、決策者和社區聯繫起來,為加拿大多個城市的複雜挑戰設計出滿足多方的解決方案。此外,他還自願擔任卑詩省野鳥信託基金會的主席,並且是卑詩省荷蘭文化協會的董事。

八月二十六日

The Lookout

6:00 PM - 7:30 PM

本節目與卑詩省荷蘭文化協會合作呈現

臺灣國樂團

國樂在台灣

想深入了解國樂/華樂背後的故事嗎?

多元的台灣如何將國樂/華樂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台灣國樂團將親自分享,創立至今的演變和故事,以及如何透過與眾不同的創意,融入台灣本地的多元特色,創造專屬於得台灣的國樂之餘,也用音樂述說台灣最美的故事。除此之外,台灣國樂團也將親自為大家介紹國樂的四大家族-拉弦、彈撥、吹管、打擊樂器,解釋個別的特點和角色,更透過團員的生動示範,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國樂多樣的音色!

改變你對國樂的傳統想像,讓臺灣國樂團的音樂家們,帶著我們一起投入在繽紛動人的音符裡吧!

了解更多

臺灣國樂團隸屬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是文化部轄下的國家級國樂團。由台灣國樂界菁英組成,矢志探索傳統、立足本土、擁抱當代,藉由創作為臺灣傳統音樂扎根,用演出傳遞臺灣美學品味,以提昇臺灣傳統及當代音樂為目標。以國際為舞臺,用醇厚的音樂深化臺灣之美。

近年來逐步推動「用國樂訴說臺灣最美的故事」、「在地取材、取才」、「以音樂連結世界和臺灣」等理念,建立臺灣國樂團的品牌精神。臺灣國樂團的演出,融合戲劇、舞蹈、美術、詩歌、文學等各類元素,兼具創新與傳統,多年來定期出版音樂 CD 專輯均獲佳評。全團亦致力於傳統音樂之推廣,每年均安排赴社區與校園進行公益巡演,用傳統音樂豐富國民的生活。樂團長年擔任國家文化外交的大使,演奏行跡遍及歐洲、美洲及亞洲各大城市,傳遞動人的樂章。

八月二十七日

Lakeside Terrace

2:30PM - 3:30PM

時間表可能會發生變化

訂閱活動訊息

接收即時通知與更多服務

與我們連絡

表演 / 攤商 / 贊助合作機會

多倫多台灣文化節非常感謝能夠在眾多原住民族代代相傳且未曾退讓的土地上發生,其中包含密西沙加紐魁迪特族、阿尼什纳比族、齊佩瓦族、豪德諾索尼族、溫達特族。此地現在也是許多第一民族、因紐特人和梅蒂斯人共同的家園。原住民族對土地的守護使眾人有幸能於此聚集,我們為此感激並將致力於與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在尊重其表述的基礎上共同合作,實踐富有意義的文化對話及和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