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洪流與變化,激發世界各國的交流互動,促進各地文明發展的進程,同時也帶動了人類的移動與遷徙,形成文化的多元並陳以及交錯融合。面對當今以多元文化為立國價值的加拿大而言,在2021年時每四個加拿大人就有一個出生於加拿大之外,屬於這些人與歷代移民後代的文化,會如何影響加拿大文化的未來呢?
重回大航海時代的歷史,歐洲國家的向外擴張促使跨海國際貿易的頻繁,亞洲各國彼此之間也因為西方國家的到來,產生更深遠的互動;同一時期,位於太平洋另一端的美洲,也遭遇相似的經歷。
因為有了從其他國家貿易而來的物品,各國生活模式也逐漸改變,並且反映在文化與社會。另外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因為時代環境的改變、希望探索未知的事物,人們也因此移動到其他國家,因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或文化習慣,將自己的文化與生活帶入當地,相互學習與融合。
大航海時期之後,興起了強權國家對其他國家的殖民統治,過程中帶來了西方思想、藝術、政治等各方面的啟蒙,促使發展中國家文化與文明的演變,而殖民政權轉換,對殖民地人民則產生自我身份與文化認同的衝突,更嚴重者甚至涉及文化的剝奪與種族的滅絕。直至今日,仍持續對當代社會產生影響。
今年台灣文化節將規劃一系列展覽,從歷史故事、族群遷徙、工藝生活、藝術與自我認同等不同主題內容,從多元角度探討大航海時代過後至今,對現今社會的悠久影響,同時亦嘗試與當代多元社會連結,在展覽欣賞之餘,亦期待能從中思考,並且藉此創造更多的對話。荷蘭四百年前在台灣登陸,在台灣島上生活過的每一個人要如何反思這段歷史?當世界在重新檢驗與中國的關係時,加拿大又如何從台灣的故事上,找到一個更符合加拿大的「華人」史觀?
工藝在生活中扮演著什麼常人未曾注意的重要角色?除了視覺之外,是否還蘊含著值得討論的價值美學?從移民遷徙以及多元文化的主題下,又有甚麼全新的視角看待工藝的不同面貌?
加拿大和台灣同樣都是以移民為主要族群的社會,遷徙及人口移動後的文化、藝術及生活的轉變,對彼此而言都是一個極具探討價值的重要議題;工藝做為一個連結族群、技藝、文化、社會,甚至是自然環境與倫理價值的載體,即成為一個思考人類遷徙與文化交匯之後演變的代表形式。
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遷徙之後」預計邀請六位台灣工藝藝術家,於活動現場展示他們的工藝品創作,親自分享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與文化意涵。透過展覽與解說,期望傳遞工藝品在視覺之外,所蘊含的文化論述與社會美學;藉由與當地藝術家與多元族群的交流,進行跨文化對話,也讓我們能有機會從更深入的角度,欣賞台灣工藝所散發的獨特之美。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致力於推廣工藝以及培養工藝藝術家,並努力將台灣工藝推向世界。為了實現目標,他們一直著力於建立法律框架、培訓技術人員、鼓勵區域合作和開發新市場。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很高興傳統工藝能在當今的知識經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透過發掘與深耕工藝與自然環境、價值美學、社區營造等連結,21世紀台灣工藝的創新與復興即將到來!
為什麼日本傳統食器中的「利休箸」筷子兩頭都會被削尖呢?
臺灣廟宇上的陶製神偶與庶民生活又有什麼關聯呢?
工藝作品在臺灣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和形上美學的價值。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器具和使用工具,而是展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透過深入瞭解工藝作品的文化價值,我們能夠超越物質層面,重新詮釋它們。
這場演講能幫助人們理解工藝作品的深層次意義,並從形上美學的角度探索其價值。通過研究工藝師的創作思維和價值觀,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品背後的哲學性和思辨性。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反思自身價值觀和生活意義的機會,思考我們與世界的連結。
無論是工藝愛好者還是追求文化深度的探索者,這場講座都將帶給大家獨特的觀點和豐富的知識。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探索工藝作品形上美學的旅程,深入了解台灣文化的精髓。揭開工藝作品背後的神秘面紗,共同體驗其中的美學和思考的樂趣。
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秘書、奇美博物館營運總監等職,林正儀前院長擁有新聞、文學、文化資產的學歷背景。從事台灣文化藝術工作超過30年,長年擔任公部門藝文場館重要職位,對於單位如何因應台灣時勢的變化,調整營運管理方向,以及與國際對話交流,具有豐富的經驗。
以建構台灣文化主體性及藝術教育推廣為職志,其推動事務包含:展開台灣歷史文化的研究、蒐藏、展覽與教育工作;推動以台灣美術為主體性的研究及教育推廣;臺灣在地工藝現代化與國際化運動,奠立台灣工藝美術的國際地位;提出「故宮公共化」政策理念,加強與國際及在地文化新連結等。
鄭和下西洋、麥哲倫繞行地球一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些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航海冒險家,為後續蓬勃發展的大航海時代啟動了探索世界的開端。現今世界上所認知的台灣,多數還是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但重回16、17世紀,在遙遠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國家,對台灣有著甚麼樣的想像?台灣第一次與世界相遇時又是甚麼樣貌?當時台灣又有著甚麼歐洲人所需要的資源?對於台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對應於當時的加拿大,又有什麼相似的經歷?
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協助、由館內副研究員石文誠特別策展專屬區域,「再『會』福爾摩沙」是因應今年活動主題策畫的展覽,從大航海時代東西方文化的相遇,西方世界眼中的台灣開始,到荷蘭以台灣為東亞貿易據點、鄭氏王朝來台荷蘭人離開為主要時期,重新認識台灣這個島國;從台灣與荷蘭及亞洲多國的貿易關係、族群的移動與遷徙、對文化與社會的影響,不僅反映台灣多元文化與海洋性格的特色,對比於當時或爾後的加拿大,亦有許多共通與相似的經歷。台灣文化節希望能透過這場展覽,以台灣的歷史故事為縮影,思考族群的殖民、文化的交流、人類的遷徙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
臺灣於16世紀中以後,逐漸成為外界進行貿易的據點。17世紀20年以後,西方的荷蘭及西班牙人相繼來到臺灣,一南一北築城建立貿易據點。臺灣美麗島(Island of Formosa)之名逐漸浮現世界歷史舞台,臺灣也出現在西方人所繪製的地圖上。異文化的相遇帶來臺灣原住民部落社會型態的改變,一波波衝擊著臺灣社會,但也因此造就臺灣走向多元族群文化交會並存的社會形態。多元人群因此有多元的歷史觀點,以鄭成功此一知名歷史人物為例,他被漢人認為是驅逐荷蘭人,建立漢人政權的英雄人物,但原住民確認為他是侵佔家園的侵略者。西方人及日本人也對鄭成功有不同的詮釋觀點。我們認為多元的史觀與詮釋的在臺灣的併陳,也顯現臺灣海島文化的開放特質,也同樣是臺灣民主化社會的展現。
暱稱為「臺史博」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座落於臺南市西側安南區,此一位置,400年前是一座稱為「台江內海」的大海灣,在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地點,我們持續不斷地述說與蒐藏臺灣的故事。占地面積達 20 公頃的戶外園區「臺灣歷史公園」,是家庭親子、毛小孩們最愛的秘密基地。
為了保存臺灣歷史文化記憶,臺史博現已蒐藏近 15 萬件館藏,以豐厚的研究典藏、展覽策劃
與推廣教育,關注歷史與當代議題,以多元角度及跨族群視野講述人與土地的故事,為不同需求的觀眾提供友善的服務及學習方案。臺史博將持續以「世界中的臺灣」為視野,以博物館歷史學為基底,透過臺灣文物保存與近用、歷史議題對話、國際合作以及知識平權共筆,闡明多元文化價值,做為促進臺灣文化認同及面對當代社會議題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
他的畫作,充滿謎團;
他的名字,是不能說的秘密!
他是藝術家,他是時代的進步思想家,他是台灣的熱愛者! – 陳澄波
他出生於清朝,經歷了日本殖民時代的藝術洗禮,逃不過國民政府的通緝令。
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他所創造的藝術,而每一道筆觸都散發著濃厚的熱情。他勇於實驗,挑戰各種具有創新性的表現方式,包括將東西方元素融合的繪畫風格,以及追求前衛思潮的探索。
這次的展覽具有兩個主題,分別闡述了他獨特的性格、對故鄉的深深熱愛,以及對藝術追求與西方世界的共通之處。讓我們隨著油彩深入探索1895年至1947年間,他與世界以及台灣之間共同的連結,也讓身在加拿大的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去發掘一個可能完全陌生的世代。
台灣第一代傳奇畫家陳澄波子女為繼承父志,以提昇台灣藝術發展、進軍國際畫壇為目標,於1999年設立本基金會。基金會長年主辦或協辦各項台灣本土藝術文化活動,同時亦參與國際性藝文活動。以發展台灣本土文化為宗旨,基金會獎助熱愛台灣本土藝術文化之青年學生或社會人士,補助或參與台灣本土藝術前輩畫家作品之維修及出版,包含陳澄波畫作風格之研究及發展等;基金會亦致力學校教育推廣,著手台灣在地藝術歷史資料研究與出版。
接收即時通知與更多服務
表演 / 攤商 / 贊助合作機會
多倫多台灣文化節非常感謝能夠在眾多原住民族代代相傳且未曾退讓的土地上發生,其中包含密西沙加紐魁迪特族、阿尼什纳比族、齊佩瓦族、豪德諾索尼族、溫達特族。此地現在也是許多第一民族、因紐特人和梅蒂斯人共同的家園。原住民族對土地的守護使眾人有幸能於此聚集,我們為此感激並將致力於與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在尊重其表述的基礎上共同合作,實踐富有意義的文化對話及和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