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 – 7:00 pm | 8月27日 | West Corridor Bays
12:00 – 6:00 pm | 8月28日 | West Corridor Bays
便當是一個家庭故事的縮影,裝載的不僅是溫熱的飯菜,有時更是不同文化背景融合的搖籃。今年的靠嘴巴愛台灣不只繼續與大家分享友善耕作農人的故事,還將帶來台灣什麼樣的多元飲食樣貌呢?
台灣位於北回歸線與黑潮的交界處,氣流所帶來的水氣,造就了獨特豐富的自然生態,無論是原生的還是遷徙而來的,都能在此居住生根。人亦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順著適宜的生存條件遷移是人類的本能,味蕾記憶也伴隨著移動路徑跨越地域界限,彼此產生交匯與對話。
藝術家簡介
友善自然雙菇雙拼飯
“從大自然到餐桌的距離有多遠?”
主廚亞利安從苗栗到台南落地生根,姥姥從山東來到台灣開枝散葉,來自兩個世代的女人,都具備同樣的超能力:勇敢並有毅力地挑戰各種食材的變化!
亞利安從友善耕作小農的田裡取得食材,保留其最純粹的風味拌炒混合成香菇炊飯,點綴來自高雄的「綠金」-毛豆,用荷葉層層包覆這些農夫向天換來的收穫 ; 姥姥將來自南投山區菇農自產自製的香菇素肉乾仔細剝成絲,撒上特製香料,拿捏合宜的火侯,快炒出粒粒分明的素肉乾炒飯,在餐桌上各自呈現對家人及土地的愛。
來自山霧縹緲的「樂果村」香菇園,特別挑選自產的天然香菇蒂頭,以溫火慢烘,佐以特製調配的香料,是解饞的好夥伴,同時也嚐下了台灣風土。
毛豆號稱是台灣的「綠金」,創造台灣外銷亮眼成績。百賢農場的董事長侯兆百延續對父親的懷念承接龐大事業,接手後以科技融入田間管理,解決農業人力短缺及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環境挑戰。他秉持著根留台灣的理想,創立新品牌「臺灣九號」,讓台灣人能品嚐鮮甜好吃的毛豆,也讓毛豆帶著台灣堅韌不懈的精神站上世界餐桌。
「洄稻佳里」所種植的胡蘿蔔品種,是傳承自阿公手上、自家留種傳承下來的歐美品種,算得上是茴香菜的親戚,外型上較為細長,風味上香氣較為飽滿,且纖維細緻。
乾香菇是透過台東的「蘆葦花開音樂藝術文化工作室」的主人鍾慧君所購入。這10年來,她用音樂、料理、藝文,連結起台東各個店家與文化工作者,說著台東地方風土物產的人文故事;近期又另外開了一間「孤獨唱片行」,邀請大家走訪台東,在這看的到海的小山坡上,聆聽音樂,也體驗當地的靜好。
小巷裡的拾壹號:
走進蜿蜒小巷裡的溫馨小店,迎接你的不是華麗的裝潢,那裡散發的就是一種台灣的味道,讓人有種發掘到寶藏的喜悅。慢慢地聆聽每一道菜色的設計巧思、精選食材背後的故事以及小農的用心,亞利安相信飲食消費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專注在質而非量,讓來訪的人一起藉由好好吃頓飯,讓土地永續,讓寶島持續美麗。
貢寮山村狸便當
“在山村裡的這群人保護了什麼?”
在五、六十年代,貢寮因為氣候條件所致,土生土長的細瘦桂竹有很大的收購需求;但隨著所需產業逐漸沒落,採筍儲存一年備用入菜演變成山村居民的習慣。至今貢寮水梯田仍保留一部分牛耕文化,順著時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維持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哲學。
和禾水梯田:
在新北市貢寮的山上,有一群農夫不曾放棄過耕作,傳承家族百年的農務工作與傳統知識,世代秉持著尊重天地自然就會受到上天庇佑的信仰,不使用農藥,亦讓水梯田成為許多珍稀水生動植物的宜居住所。隨著新世代的農夫加入,除了保留傳統農作實作,更是被賦予觀察及紀錄生態環境狀態,以完成守護生態多樣性的重責大任。
越式的浪漫夏天
“如果越南的浪漫成為一道料理,你想選哪一道?”
Josie就像是個置入越南人靈魂的台灣女孩,從她的料理裡總會散發出難以掩飾的越式浪漫情懷,並非僅是轉移越南風情的料理,而是試圖用味覺搭起台灣與越南的友誼橋樑,讓經典的越南麵包裝滿著原味十足的馬告鹹豬肉及炒山蘇,像艘承載不同文化的船,航向想像之海。
小夏天 petit été :
小夏天petit été,2011年起以「越南山城裡的幸福廚房」為分享平台,將帶有法國殖民風情的越南飲食,融入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詮釋並傳遞著越南料理的美好;小夏天從越南獲得簡單幸福的啟示,也嘗試搭起一座又一座的橋,交流著國度間的旅行、人情、生活、文化,以及一切友善事物。
印尼新住民
印尼熱情溫沙拉
“認識在你身邊卻遙遠的朋友嗎?”
目前在台灣的產業及社福移工將近65萬人以上,而其中來自印尼的人數約將近35%左右;他們有可能是幫忙撈捕漁貨的移工,也可能是支撐著台灣照護缺口的照顧人員。Karmila是一位遠從印尼來台工作的姐妹,在忙碌之外的空閒是她展現內心小世界的時候,有時心血來潮還會做一些家鄉小點心分享給朋友!雖然語言不是很順暢,但需要她的幫忙時,總會豪邁地說:「好!」、「可以啊!」。
我們與來自海洋上另一座島嶼的Karmila在台灣相遇,用真誠的友誼照顧著彼此。
印尼新住民
印尼熱情溫沙拉
“認識在你身邊卻遙遠的朋友嗎?”
目前在台灣的東南亞新住民大約有57萬人,其中來自印尼的人約有5.45%;他們有可能是幫忙撈捕漁貨的移工,也可能是支撐著台灣照護缺口的照顧人員。Karmila是一位遠從印尼來台工作的姐妹,在忙碌之外的空閒是她展現內心小世界的時候,有時心血來潮還會做一些家鄉小點心分享給朋友!雖然語言不是很順暢,但需要她的幫忙時,總會豪邁地說:「好!」、「可以啊!」。
我們與來自海洋上另一座島嶼的Karmila在台灣相遇,用真誠的友誼照顧著彼此。
馬來西亞料理
馬來西亞的終極味蕾
“在哪裡吹起自由的風?”
問起對馬來西亞飲食稍有研究及熱愛的朋友:「馬來西亞的美食靈魂是什麼?」這時總會被回以熾烈眼神與堅定口吻:「醬!醬!醬!醬的味道才是精髓本體,其他都叫配角!」或許這是一個極端故事,但能強烈感受到馬來西亞料理對辣與香料運用的細緻及嚴格。
參巴醬(Sambal)在馬來西亞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家常特製辣椒醬,會因不同地方或家庭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風味,以餐廳來說則會是料理成敗的關鍵角色。五零年代後許多馬來西亞人開始移居台灣,在這座島嶼上想夢、織夢、圓夢,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共同在自由之風中呼吸著。
澎湖料理
澎湖章魚紅燒肉
“沒有冰箱的時空膠囊?”
澎湖土地貧瘠,能種植的作物有限,在早期沒有冰箱的年代,大部分的食材都需要透過醃製、日曬等方式來保存,用時間封存得來不易的食物風味。
將章魚乾以一夜時間泡開,順著肌理剪成小塊,辛香氣味圍繞伴以鍋氣嗆出的醬香,悶燒至焦糖色澤,挖一勺白飯就是配飯的好良伴。
澎湖料理
澎湖大海好食在
“可以吃的珊瑚礁魚?”
澎湖是以珊瑚礁為主的島嶼,很容易在市場看到珊瑚礁魚。倚海為生的澎湖人,主要的食物來源是海鮮;雖然一般來說,會比較不建議選擇珊瑚礁魚,但對澎湖人來說,珊瑚礁魚正是既在地又當季的選擇,只挑選成熟體長的魚食用,讓魚有機會長大繁殖後代才是更重要的事。
澎湖的土質較為貧瘠,能種植的蔬菜有限,當地人會將收成的高麗菜裝在寶特瓶裡,醃漬成酸高麗菜乾。切些薑片去腥味,加入洗滌後的酸高麗菜乾,就能凸顯出魚肉的鮮甜,相伴之下成了一道海味十足的桌上佳餚。
澎湖青春敲啊敲
“那帶著鹹味的敲打聲是什麼?”
將新鮮的魚曬成魚乾是澎湖人早期的共同記憶,而敲魚乾就是澎湖最在地的家庭代工產業。夏天是臭肉、鰛仔、四破等常見魚種被製作成魚乾的產季,炙熱的太陽也是製作魚乾的必備元素;在夏天經過曬魚場,就會聞到陣陣的鹹香魚味。製作過程中若有殘破的魚乾會再進一步加工,用敲打的方式讓魚乾骨肉分離成魚肉塊,是澎湖在地人的日常。
起油鍋爆出蒜頭辣椒的香氣,摻入日曬後的魚乾大火快炒,油亮的嗆香如浪花爆裂在玄烏的海岸邊,一日揮汗如雨的討海生活,在飲下沁涼啤酒及下酒菜之際煙消雲散。
年年有鰆:
「鰆」是𩵚魠魚,澎湖最具代表性的魚種之一,也是澎湖人餐桌上的經典佳餚!「年年有鰆」的成立宗旨為推廣食魚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魚」從大海到餐桌的歷程,並且在認識魚的過程,學習背後捕捉的漁法、漁人的故事、澎湖的文化等。用「吃魚」拉近人與海的關係,並期望人人都能透過選擇對海洋友善的海鮮,讓我們的海洋永續發展:「年年有魚、歲歲有𩵚魠!」
© 2022 多倫多臺灣同鄉會 (TCAT)